国家级命名!海淀区上榜——
2021—2025年度第二批
全国科普示范县(市、区)
海淀区
成功上榜
近日,中国科协公布了2021—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(市、区)名单,海淀区成功上榜。
海淀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,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。海淀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,不断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,依托政策、人才、技术等科技资源,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,高效投入、高标建设,高质量打造有高度、有广度、有深度、有海淀区特色的全国科普示范区,全力以赴提升全区公民科学素质,奋力营造尊重科学、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,凝心聚力开创科技强区新格局。
创建以来,区委、区政府高度重视、精心部署、周密统筹,为高质量完成创建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。
集智融合
构建海淀科普“共同体”
海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31%,位居全国地市级首位。海淀区作为科教大区,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网络。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小组办公室75家成员单位为基础,29个街镇科协组织全覆盖;建立了1212家社区(村)科协(科普)组织;成立了151家企业、园区、楼宇科协;驻区97家全国学会,89家市区学协会;87家市区级科普基地;218所中小学校以及驻区213家科研院所、39所高校、1060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了海淀科普工作的“共同体”。
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海淀主会场活动上,启动了“建设科技馆之城、打造科普文化之路”成员单位联盟,组成了我区五个层级的科普场馆体系。
创新性地成立了海淀融媒科协分中心,大力推进科学传播融媒体平台建设。构建海淀全媒体科学传播网络,重点对重大科技成果、科技创新项目、科学人物、科普活动报道的宣传;联合北京科技报、海淀融媒体中心打造首届海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,让科普资源从可读到可视、从静态到动态、从平面媒体到全媒体的融合转变。
利用海淀人才高地优势
打造“海淀模式”
截至2022年9月,在海淀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共有636名,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5%,占全市的76.72%。
为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持续推进院士与科技人才资源的科普利用工作,努力构建尊重知识、崇尚创新、尊重人才、热爱科学、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,成立全部由院士组成的海淀科学家精神宣讲团,专题制作25部《印迹》院士精神微纪录片,展现出科学家精神风范和价值真谛。
成立中关村科技创新学院,聚焦国际水准、世界一流的要求,以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基础,以弘扬新时代中关村精神为重点,以吴建平、江亿、刘忠范等院士在内的20位顶尖专家作为特聘专家,为海淀区处级领导干部、中青年干部授课。同时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,搭建高水平科普服务平台利用中央驻区科研机构、大学院所的科普资源,精选出一支院士专家组成的科普讲师团队伍,以“菜单式”开展海淀创新大讲堂。
启动了推“双进”助 “双减”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进校园项目,依托中科院、清华、北大、北航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老中青年科学家群体,建立海淀强大的科普教育的“国家队”,树起科技科普资源赋能“双减”工作的“海淀样板”。
联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、数学科学系、生命科学学院、中科院理化所作为指导单位按五大学科开展了线上青少年科普节,每年参与学生4万余人次。
创新品牌活动
打造全民科学素质科教平台
自2020年以来,“科普之春、科普之夏、全国科技周、全国科普日”等大型科普主题活动期间,全区纲要办各成员单位、各街镇科协、学协会、企业科协、科普基地等单位以五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为重点,围绕前沿科技、智慧农业、医疗健康、科技冬奥主题开展精准化、多样化的线上、线下科普活动66138场,受众人数6031万人次。面向公众发放科普宣传册1584万份;制作科普展板60857块;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6738次,参与人数112.5万人次。科普讲座走进社区、走进学校、走进机关、走进企业、走进云端共举办96839场,受众人数39245万人次。建设社区科普宣传栏(屏)13925块。
推送各类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信息807.37万条,在抖音、网易新闻客户端、微博开设科普宣传栏目,最高阅读次数达177万。网络大V作为科技志愿者利用自由新媒体账号开展科普知识传播,最高粉丝量达1202.1万。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北京市注册排名第一。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,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,体现出近年来海淀区科普条件和能力的不断增强,科普工作成效越发显著。
接下来
海淀区将积极发挥
全国科普示范区的
示范带动作用
着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
提升全民科学素质
助力北京加快建设
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
编辑:陈乃禾
制图:罗雨涵
来源: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
推荐 · 阅读